好可愛的Diva+葡萄畫面喲!
以前家裡有個葡萄藤架成的大涼亭,
夏天時,將10幾個鳥籠掛在架下乘涼,
懶得搬梯子的小蘿蔔頭們,派頑皮的小獼猴上去摘葡萄,
結果牠將熟的塞進自己嘴裡吃了, 拋下綠的給我們, 還吱吱吱的裂嘴大笑, 好欠打!
傍晚要移鳥籠進屋時, 發現門是開的,小猴將牠們全"放生"了
害我們一晚都在旁邊果樹林裡找小鳥, 真想扁牠千遍不厭倦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xel.quantserve.com/pixel/p-89EKCgBk8MZdE.gif&width=1&height=1)
好可愛的Diva+葡萄畫面喲!
以前家裡有個葡萄藤架成的大涼亭,
夏天時,將10幾個鳥籠掛在架下乘涼,
懶得搬梯子的小蘿蔔頭們,派頑皮的小獼猴上去摘葡萄,
結果牠將熟的塞進自己嘴裡吃了, 拋下綠的給我們, 還吱吱吱的裂嘴大笑, 好欠打!
傍晚要移鳥籠進屋時, 發現門是開的,小猴將牠們全"放生"了
害我們一晚都在旁邊果樹林裡找小鳥, 真想扁牠千遍不厭倦
新髮型、新環境、新生活。
要開始下一段新的旅程。
要對自己說「加油」,告訴自己要更努力。
Everything will be alright.
GOOOOOOOO!
難得在這夏日裡,有著暖暖陽光,但卻一點也不覺得熱的天氣裡,
和母親母女倆閒聊著,但不知不覺把話題談到,有關於安樂死這件
事情看法上來...
我也藉此話匣子打開,將一直隱藏在心底,不敢去碰觸的事丟出來
,我緊握著母親的手,告訴母親如果有一天,當我們子女也碰到在
救與不救間,要有所做決擇時,無論如何都請妳要相信我們做子女
,在對妳所做的任何決定,那出發點都源自於愛妳,而對妳所做的
最好決定。
只見母親紅著眼眶默默不語,那一刻我覺得我的心很疼,對一個老
不是每個人對柏林圍牆都有興趣, 何況遊客最熱門的Brandenburger Tor 和 Bernauerstr. 逛逛就已經很多了! 我卻一段一段的走過柏林圍牆. 柏林圍牆不是完全筆直的, 很多段是彎來彎去的; 也不是都有"牆", 有的是河域或森林為界; 柏林圍牆除了東西柏林為界, 還有西柏林和布蘭登堡邦的藩界.
第一次到柏林是在1980年的二月. 公司的客戶Herr. Steinbach幫我買了機票, 由漢堡搭乘英航抵西柏林(*基於四國共管德國協定, 德航不得飛越東德領空, 當然也不能飛到位於東德境內的柏林).布蘭登堡門前放了一個警告標語: 不得跨越. 走到六月十七日街( 17. Juni Str.) 就是邊界. 我們曾在一輛東西停駛的地鐵車廂, 據說是在建搭柏林圍牆的當日行駛東西柏林的地鐵遭攔下停駛, 車上的旅客頓時分處柏林圍牆的兩邊, 有東邊的居民留在西邊, 西邊的居民留在東邊; 這輛列車成了跳蚤市場(Flohmarkt); 還有美國導演以此題材, 拍了一部影片, 片中女主角是美國人到東柏林訪客, 因為搭上這輛列車, 就留置在東柏林; 她的丈夫奔走多年, 才將她接回. 我們還去了其它圍牆, 旁邊都是空屋, 現在回想應該是Sebastianstr. 那ㄧ帶. 這次的旅程, 給我的震撼久久無法釋開.
1989年的十一月九日無預警的圍牆開放, 猶如1961年的八月十三日東德政府無預警的在Welheimstr.開始建搭圍牆. 關鍵在於原屬奧匈帝國的奧地利對匈牙利開放觀光; 而東德的居民聞訊就經由匈牙利湧進奧地利邊界. 由於群眾匯集, 奧地利遂開放邊界. 東德的居民進了奧地利後就再進入西德. 影響所致大批的東柏林居民湧向柏林圍牆的幾處通口, 要求進入西柏林. 東德政府未下射殺令, 防守圍牆的東德士兵就讓東柏林的居民進入西柏林. 盤據28年的圍牆ㄧ夕間垮了! 一年後, 1990年十月三日兩個德國統一了!
1992年統一之初, 再來到柏林, 車子行人穿梭布蘭登堡門. 舊日的圍牆逐一拆除. 但東西柏林的道路因被區隔無法通行, 地鐵更應建物阻隔, 無法銜接. 東柏林除了幾條大道和"標竿"建物, 都斑駁黯灰. 當時居住在西柏林的Charlottenburg區, 對東柏林僅止於"到此一遊". 雖然統一條例已決定柏林是統一後德國的首都, 但反對遷都柏林的聲浪依舊. 直到1997年離開柏林, 柏林部份的建設還如火如荼的進行, 但遷都之事還在辯證中. 2001年曾因商務再訪柏林兩日, 就目睹柏林成了"營造場", 到處都在蓋!
2011年11月再返柏林, 德國的聯邦部會多已遷入柏林. 布蘭登堡門和兩旁的建物林立. 原本圍牆間的無人地帶Potsdamer Platz 是土耳其移民的烤肉區, 現在是柏林最貴的精華區. 但柏林的新建設並沒有將歷史遺忘, 柏林圍牆的遺跡依然存在. 有的是幾片圍牆, 有的是紀念標的, 有的是在地上的兩道舊磚; 只要循著這些"遺跡",就可以一段一段的, 特別是 Mitte 區 的柏林圍牆遺址走完.
我最常走的是 Hauptbahnhof, Reichstag, Brandenburger Tor, Potsdamer Platz, Niederkirche Str., Zimmerstr.
春天才走了Invalidenstr. Nordbahnhof, Gartenstr. Bernauerstr.Brunnenstr. 和Mauer Park. 後來也又走了幾次, 在相連的街穿越. 五月用一天把柏林B Zone 四方和東區的所有Tram 都搭遍.
津沙有不少印屋, 許多人將民房改建成民宿, 想賺遊客錢, 這是無可厚非的, 只可惜身處巷弄之間, 沒有景觀可言, 與北竿的芹壁及南竿的牛角相比, 差了那麼一些, 不過有有變通之法, 賣起小魚干海帶之類的乾貨, 各式的小魚, 不同的醬法醃法, 倒也別有一番風味.
村落的深處, 才是天后宮的處所, 大大的廳堂, 鮮紅的廟祝, 五彩的門神, 小小的廣場, 幽黑的香爐, 組成民間精神寄託的所在, 默娘來此也好, 媽祖顯靈也罷, 加上村民間的守望相助, 夜可不閉戶, 航不憂浪襲, 廟往外望, 小巷通到左側的山上小徑, 從上往下眺望, 津沙的美, 才顯現出來.
往下看可以看到幾處整建的房舍, 綠網圍者, 幾個月過去, 又會是一家家民宿誕生, 隨者民宿的開張, 住房率會是當地的住民話題, 越高表示可賺的錢更多, 低又擔心何時回本, 人就是這樣, 永遠不停的煩惱, 何必呢 ? 放下吧, 隨他去又何彷!
攝影,不單只是複製眼前的人事物景,而是要拍出氛圍與感覺,還有故事與情節。
西元2000年之後,攝影數位化因品質驟升、價位普跌,才慢慢普遍被大家接受,傳統底片器材瞬間退出攝影主場……曾經像雨後春筍冒出的彩色沖洗店,也一家家悄悄收攤關門大吉,世界知名傳統攝影器材、材料大廠,若沒搭上數位脈動,也都被無情拋棄而關廠;數位攝影很年輕的科技,卻默默豐富改變世界上眾人的生活,影像不只是在紙本觀看,一個按鍵即可迅速流轉傳播。
十年來數位相機普及化,「攝影行為」儼然成為現代人生活的一部份,慢慢變成工作、生活、課業外,必定的「吃喝拉撒…拍」般天性起來,隨手記錄了影音動態,昔日高成本、高門檻的攝影投資或技術,如今隨拍隨看一切變得經濟,即看即學讓攝影技術不易分出生熟與高低,人人可為的低門檻數位攝影能力,記憶卡重複讀寫的經濟、現拍現學的簡易正是數位攝影強項。
因為日常攝影工作、攝影授課的關係,一直不斷接觸到對攝影充滿興趣、沒甚經驗的人,也常被問到「可不可以給我些建議?」,每個人想問的建議都不同,新聞系的學生想問「從事新聞攝影工作建議?」「政治人物怎樣拍好?體育照片呢?…..」,一般攝影初學者想問「我該買哪一部相機?」「我如何拍好照片?」「我如何跨過攝影瓶頸?」…….,甚至比較專項的「人像怎樣拍?有何建議?」「風景呢?」「美食呢?」「怎樣搖黑卡?」…..形形色色的各項攝影、技巧、器材等等問題不一而足,大家都是想把攝影學好,卻摸不著真正頭緒。
我只是想,學好攝影並不難,但基礎很重要;所謂的基礎其實就在攝影者自己身上,心態和體態的觀念與感覺的正確與否。
所以就想用一個脫俗觀念,給攝影初學者一些基本功建議,這些建議初學者可把它當作建築般的打地基,打好穩固地盤後,就可逐層往上把建物加高,慢慢向天空直聳挺立而美麗。
畢竟攝影中百變不確定的影像,常讓攝影者迷惘,在不確定優劣好壞,往往陷入一種沒有立足點的「隨拍」「盲拍」「亂拍」…..反正就是生活記錄之一種,真正想學好攝影進階者因而躊躇,彷彿處處卡到瓶頸,總感覺在原地打轉跳不出框架,甚至有些走火入魔到不可自拔的境地。
蛻去選戰喧囂與時間沉澱後,特偵組終於將宇昌案偵結,民進黨前主席蔡英文以家族資金投資宇昌生技被特偵組認定沒有中飽私囊,也未非法濫用,查無犯罪嫌疑,小英隨後還透過辦公室發出聲明批評此案是「選舉具體教材」,此案看似給了小英一個遲來的公道,從綠營人士一片歡欣鼓舞的直接反射,簡直就像是一場大獲全勝,然而,小英從此案全身而退了嗎?
第一,從法律面來看,前經建會主委胡勝正涉及違反「公務員旋轉門條款」,被特偵組移交台北地檢署接手偵辦,為何從副閣揆卸任的蔡英文轉任宇昌生技董事長,卻沒有違反旋轉門條款?這是否是兩套標準,仍需要檢調進一步給答案。
第二,綠營歡天喜地慶賀小英從宇昌案全身而退,對照綠營長期批評國民黨掌控司法,這是否又是矛盾的邏輯?倘若在國民黨掌控下的特偵處只會辦綠不辦藍,小英豈能全身而退?
第三,若從陰謀論來看,特偵組此刻先偵結宇昌案也是高招,倘若下周起訴林益世案結果是求處重罪,綠營在嚷嚷說司法「辦綠不辦藍」恐缺乏說服力;從政治效應來看,宇昌案不起訴對綠營算是短多,但能否累積變成長多,恐怕還有變數,小英的考驗還在後頭。
第四,即使蔡英文沒有法律問題,卻在副閣揆任內在家裡聽取宇昌案簡報、也利用家族資金投入宇昌案,難道沒有瓜田李下的嫌疑?特偵組不會針對宇昌案的政治責任給解答,但若小英想要繼續攻取2016總統大位,就沒有任何迴避的空間。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蔡孟澔/綜合報導)近年來國人飲食習慣改變,過度節食、進食及飲食不均衡等,造成大腸癌成為國內罹患人數最多的癌症,罹患年齡層下有降的趨勢。阮綜合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趙東波表示,民眾應該定期接受篩檢,搭配健康飲食和運動習慣,才能真正降低罹患癌症的風險。
事實上,大腸癌的發生與大腸瘜肉有著緊密切的關係。所謂大腸瘜肉,是指發生在大腸黏膜隆起的突起物,好發的部位為乙狀結腸與直腸,大腸瘜肉形成的原因和遺傳、飲食習慣都有密切的關係。初期大腸癌常被忽略,除非瘜肉大於一公分造成不適,否則並無明顯的症狀,因此當有直腸出血、排便習慣改變或腹痛等症狀,應盡速就醫。
趙東波指出,有些民眾認為切除過瘜肉,就能一勞永逸,這是錯誤觀念。即使切除瘜肉後,仍可能再度出現、復發,若連續兩年都發現瘜肉的存在,除了要加強蔬果飲食的攝取,也可以用藥物來做化學性的預防,避免瘜肉日後惡化,轉變為大腸癌。
另外,趙東波補充,遠離大腸癌要遵守「二多二要」原則,二多:低脂少肉多蔬果、遠離肥胖多運動,二要:篩檢年齡要提早、發現瘜肉要切掉。此外也要注重健康飲食,力行「蔬果彩虹579 」原則,均衡攝食各色且足量的蔬果,更要養成平日運動的習慣,增進腸道蠕動。
民眾可以到哪篩檢是否有大腸癌的前兆呢?目前政府提供50歲至69歲民眾,每二年可做一次免費的糞便潛血檢查,除了衛生所、健康服務中心及醫院外,還能至基層診所檢查糞便潛血的問題。趙東波提醒,如有家族性遺傳的民眾,除了糞便潛血檢查之外,更要主動接受大腸鏡檢查,最好從青少年就開始,一年接受一次大腸鏡檢查,才能提早發現提早治療,有效預防大腸癌。
資料來源: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9510
興安街Au Jardin所賣的料理,一如主廚Philip祖國新加坡飲食呈現多國風情。菜單上多口味的沙拉最吸引我的注意,不管是充滿創意的豆腐沙拉、軟殼蟹天婦羅沙拉,或是酸辣夠味的泰式鮮蝦沙拉,食材的變化性大,調味也各有特色,吃起來很過癮。 報導╱邱俊智 攝影╱李芃葳
主廚和經營團隊都來自新加坡的Au Jardin位在敦北商圈,主廚Philip曾和有新加坡御廚之稱的郭文秀共事,雖然有正統的西廚背景,但他做的東南亞風味料理卻更吸引我。
沙拉是Philip的自信之作,雖然皆以綜合生菜為基礎,但搭配上豆腐、炸軟殼蟹和烤蝦等食材一字排開,口味卻各擅勝場,讓人吃了不但不會面有菜色,反而發出激賞的笑聲。頗富創意的豆腐沙拉,鋪底的是美生菜、紫萵苣、綠卷鬚菜等綜合生菜,先以橄欖油和檸檬汁混拌均勻,再搭配水煮和油炸兩種豆腐。不過豆腐味道清淡,Philip以豆腐乳調製的醬汁來增強風味,加上花生仁,讓這道沙拉吃起來口感豐富,滋味也很有層次,而富含水分的豆腐,讓整盤沙拉吃來頗為飽足。軟殼蟹天婦羅沙拉則巧妙以青辣椒、香菜打成的醬汁,中和油炸物的膩口感。軟殼蟹外的炸衣還經過調味,滋味微甜。
泰式鮮蝦沙拉則是三道主廚推薦沙拉中,醬汁表現最強烈的一款,將辣椒、干蔥和檸檬汁、魚露等調成醬汁與綜合生菜拌勻,入口時香茅清香撲鼻而上,加上辣椒的辣、檸檬的酸和魚露鹹香,混合出令人驚豔的濃郁風味。而水煮白蝦仁經炙烤表面,香氣透散,嚼來更有味。當然,菜單上也有中規中矩的西式排餐和商業午餐,但我個人覺得較難嘗出主廚Philip的廚藝特色。
炎炎夏季,來這點盤沙拉再搭配幾片麵包當主餐,或是大啖道地的福建炒麵、口力沙米粉湯,會是比較明智的選擇。
健康版推出「健康Q&A」專欄,解答讀者對健康方面的疑問,歡迎來信至life@appledaily.com.tw
請問穿耳洞方式有哪些?有無痛穿耳洞嗎?日後要注意什麼?耳洞會否自行癒合?
現行多以電動穿耳洞為主,透過電動針如打針方式穿洞,因時間短,或可局部塗抹麻藥,因而被稱為無痛穿耳洞。不少民眾在夜市飾品攤穿耳洞,會有電動針消毒不完全,造成細菌或病毒感染的風險,嚴重恐侵犯軟骨。
另外,因蟹足腫體質,耳洞部位有異常肉芽組織增生。
因此,有蟹足腫、外傷易留疤體質者,應避免穿耳洞,一般人穿耳洞後2周內,也應每天塗抹優碘消毒,若有反覆腫痛等感染情況,應就診依醫囑用消炎藥或抗生素治療。
耳洞通常約經2周即可定型,不會癒合。現有部分醫院的外科或皮膚科提供穿耳洞服務,除了器械消毒完全,還會在耳洞部位擦拭抗生素,避免細菌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