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十一月下旬開始,宜蘭地區受東北季風的影響,一連下了近一個月的雨,最後連蘇花公路都因此坍方,對於愛往外跑的廣光而言這簡直就像是在坐「雨水監」,因此當從網路上得知12月14日是「雙子座流星雨」的最大期時,雖然也因此想起今年八月份在花蓮六十石山時遇到的「英仙座流星雨」盛況,但看看看屋外陰雨綿綿的天氣,實在是不敢對觀賞流星雨這件事存有任何的幻想,還不如在電腦桌前多逛逛網路,乘機增加一些天文的知識。
「流星」的形成,是因為在地球所屬的太陽系中,除了有行星、衛星及眾多小行星外,還有很多所謂「太空垃圾」的碎石塵粒。當這些塵粒掉進地球的大氣層時,由於速度非常高,地球大氣會對其產生一種於流體力學中所稱的衝壓力(ram pressure),令塵粒高溫發亮。有些流星會發出大量光芒,甚至在日間亦可見(尤其是人造的太空垃圾),我們對極光亮的流星又稱為火球 (fireball)。這些不能預測突如其來的流星稱為偶發流星。偶發流星並不罕見,在足夠黑暗的地方進行一兩小時觀星就很有機會看到。在深夜日出前看到偶發流星的機會較高。
至於「流星雨」的形成,認識流星雨前必須先認識彗星 (Comet)。彗星源自於太陽系外圍,是在太陽系初生成時已經存在的天體,它們會因行星的重力擾動而掉到太陽系之內。當它們接近太陽時會受太陽輻射及太陽風加熱及電離,令其表面的物質脫落,所以在彗星所經過的地方都會留下一堆碎石,而這堆碎石因慣性關係會繼續圍繞太陽運轉,換言之彗星的軌道是一堆一同移動的碎石。部份彗星的軌道更會和地球的軌道重疊,由於兩者的軌道是相對固定的,地球在每年的特定時候都會接觸到彗星軌道留下來的碎石。在地球上看,這些碎石就有規律地由同一點向四方八面散發出來,這點正是彗星的軌道所在,稱之為輻射點。地球在一年中經過多條彗星軌道,會發生很多次的流星雨,為了方面說明,流星雨會以其輻射點所在的位置而命名,雙子座流星雨的輻射點就位於雙子座了。
根據報刊的報導,今年的雙子座流星雨是從12月7日一直持續到17日。而12月14日凌晨,雙子座流星群將有可能出現爆發。根據預測,其母體石質小行星將在2012年通過近地點附近,屆時有可能帶來更多的流星。而且當天為農曆初二,整夜沒有月光干擾,因此雙子座流星雨也成為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流星雨。
12月14日下午宜蘭地區的雨已經停了,晚間把握時機出外散步時,居然發現天空清朗,甚至天上的繁星已經露臉,對我而言這真是意外的驚喜,只是到哪裡去欣賞流星呢?況且時間上已經來不及出遠門,到觀賞流星最佳的中、高海拔地區,於是想起上個月曾經夜訪羅東運動公園的經驗,當時就曾經勘查過拍攝北極星星軌的位置,因此羅東運動公園成了我的最佳選擇。
來到羅東運動公園時已經時過半夜,深夜的園區依然燈火通明,好在園區的樹木茂盛,略可遮蔽周圍都市的燈火。天空中的繁星清晰可見,可是相機吸收的過多的光線,造成群星黯淡無光,顯然相機的曝光功能遠遠不及人眼的辨識度。
站在公園大門入口,亦就是園區「前朱雀」的方位,正對著北方曝光,因為擔心曝光時間過長後相片會過瀑,因此採用每一張曝光30秒,間隔1秒鐘拍一張的方式一連拍了150張,然後用軟體重疊後,得到了這一張壯觀的星軌圖,也完成了我拍攝羅東運動公園星軌圖的心願。
從前一張星軌圖中可以發現,在這將近一個半小時的時間裡,很幸運的拍到兩顆流星劃過北面的星空,其中一顆輻射點靠近北極星的流星亮度很高,所以雖然一閃即過,卻在夜空中留下了清晰的軌跡。
另外一台相機花費更長的時間所拍攝出來的星軌圖,卻沒有拍到流星。
特別對著天頂雙子座流星雨的輻射點長時間曝光,半個小時左右,也只拍到兩顆流星。
雖然就資料上顯示今年雙子座流星雨的ZHR預測值約為120,但由於不同地理位置所看到的流星雨現象會有分別,所以並不表示流星雨最大期發生當晚每小時都可以看到120顆流星。事實上當天晚上看到的流星數量不少,卻大多數不是從雙子座附近幅射出來的。
半夜的羅東運動公園,只有附近道路上車輛經過的聲音,還有湖面上野鳥的叫聲,久雨過後的空氣裡濕氣頗重,氣溫卻頗為宜人。坐在折疊椅上舒適的仰望星空,耳聽著兩台相機發出的規律快門聲,觀星的過程真是一種愉快的經驗。
向南方的天空望去,園區象徵「朱雀羽翼」的大王椰子上空的星星特別的明亮,於是另外拍出了這一張以南極為中心的星軌。
清晨三點鐘以後,由北方飄來一陣陣的雲,逐漸的掩蔽了西北方的天空。
西北方的星軌與飄動的雲層,所共舞出的多變星空。
黎明前東方的天空,即將上演多采多姿的色溫大戲。
只是越接近日出時刻,天空中的雲層越密,日出前一小時東方的天空已經全部被雲層遮蔽,也因此打消了我繼續拍日出的計畫。
把一整個下半夜拍到的幾百張相片,以縮時攝影的手法編輯成不到一分鐘的影片,紀念這一次難得的都市公園中觀星的經驗: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