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黎智英「壹傳媒」整個打包出售之後,台灣以電視為主流的媒體產業背後「新加入競爭者(New Players)」,幾乎都是從其他產業橫跨過來的「大財團」。
「媒體財團化」,過去幾乎都被放在媒體「道德層面」來思判。
但事實上,若從媒體產業本身的市場結構法則來看,「金融財團從外資(港資)手中買下媒體」,這也意味著台灣的媒體產業已經走到「最後一里路」了。!接下來市場不是「更熟」,就是開始「腐爛」。
「成熟」的是:電視媒體從最初創立頻道,輾轉增資、易手,到外資併購,最後到由金融財團收購;這也是任何一個產業擴大發展的合理路徑。
但是否「由熟到爛」的風險則在於:此刻一旦進入媒體的都是「富邦」「中信金」等金融財團規模等級的經營者,未來也很難再有「超過金融產業之外的更大財團」,能對同樣的媒體標的,再進行一波更大的併購。
而一旦財團接手後,若無法在原有媒體市場上「挖掘出新的活水源頭」,如同「資本巨人搖起狹小的呼拉圈」,恐怕將會更加吃力!

這一波的財團出手,顯然都不只是「投資收購」,而是要真正進行「產業經營」。
前者,是「資本家」的靈活思維;後者,則需要「實業家」的實幹精神。
而媒體涉及的經營,「營收數字」和「影響力」兩者虛實兼具。一旦「創意風險」的企圖心與「資源管理」的嚴謹度每天都在衝突時,往往對經營者而言是一場「巨大的泥淖」!
而台灣的媒體產業,從來都算不上是獲利良好的「金雞母」。不過在此同時,收購媒體的買方心態,顯然更多也圖的都是「數字之外的東西」!
這幾天報端雜誌,幾乎都將「旺旺蔡衍明、富邦蔡明忠、中信金辜仲諒」拉拔出來,幾乎都是以財團的口袋多深,來討論著今後「誰將打造成為媒體王國」!原有「三立、八大、年代、東森,乃至王雪紅的TVBS」原有舊勢力,似乎都已經不被放在眼裡。
但若以台灣整個媒體產業上下游,扣除「有線系統用戶固定收費」的部分,台灣整個媒體「頻道運營」方面的市場總規模,每年「毛利」其實不過百多來億!要給那麼多頻道商來分食!以此比較亞洲各國的水平,特別是中國大陸當今各「省級」的媒體市場收益,台灣媒體產業的全貌,基本上可說是「池小,烏龜多」!
金融財團背景的「大咖玩家」們如今相繼入場,但他們挾帶著資金投入,並不表示必定能改善「台灣媒體經營結構與節目內容從內到外已經相對發展落後」,以及至今「仍未發展出對於2300萬島內收視人口之外可能的市場擴展模式」!

眼下,各方都期待財團入主媒體,能在整個上下游推動「數位匯流」的發展進度。
但嚴格來說,所謂台灣島內「數位匯流」的結構,始終是傳播學者們「烏托邦的幻想期待」!
做為橫跨「電信、網路、電視」的全新媒體產業模式,究竟能從消費者身上「搾出多少錢」,來支撐整個市場的投資運作?其中的「收入模式」與「獲利模式」如何?至今仍非常弔詭且難以論證。
事實上,財團切入媒體運營,也從來不是為了「國家社會進步」更別說「數位匯流時代」!財團對媒體進行控股的更多目的,必然包括了拉抬財團本身的「兩岸政商關係、社會影響力」,以利財團長遠且多元的核心發展。
而與財團手中那些「錢滾錢」的金融市場操作相比,媒體產業透過「每天做初各種『媒體內容』來賺錢」,簡直就是「辛苦的手工業」!
無論辜仲諒或蔡明忠再怎麼有心,一旦想介入媒體經營,而媒體之所以是「奇妙怪獸」能如此影響人們價值認知的奇妙法則背後就是:「即使錢再多,也並不表示一定能賺到名、賺到錢」!
我們可以從「旺旺中時」這兩三個月可怕的閱報率,及中天所屬頻道下跌的收視率,就可以看出些端倪了。

本文出自 健康醫藥 – 遠離慢性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jean6 的頭像
    bjean6

    比莉珍的新聞集散地

    bjean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