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所以佛言:「隨其心淨,即佛土淨。」史君!東方人,但心淨即無罪;雖西方人,心不淨亦有愆。東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國?凡愚不了自性,不識身中淨土,願東願西,悟人在處一般。所以佛言:「隨所住處恆安樂。」史君!心地但無不善,西方去此不遙;若懷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難到。

所以佛言:「隨其心淨,即佛土淨。」】出自《維摩詰經》,這叫「自心淨土」。有西方淨土,也有自心淨土。如果你已經達到自心淨土了,你就自己決定要不要往西方。你繼續留著也可以,因為你有本事。但是你說:「在臺灣這麼久,我也想出國留學。」那也可以,你想去,阿彌陀佛不勉強。問題就是兩個你要選一個,要麼就達到自心淨土,要麼你就真的能夠到西方淨土。當然,達到自心淨土的人,要到任何地方都可以。你看六祖大師後面並沒有跟弟子說要去哪裡,就代表十方法界任他遨遊。

史君!東方人,但心淨即無罪;雖西方人,心不淨亦有愆。】這是譬喻的話,不要說:「六祖惠能大師沒有讀《彌陀經》,西方是諸上善人在一起,怎麼會這個樣子呢?」六祖只是做個譬喻,〔有愆〕就是有罪,重點不是〔東方〕或〔西方〕,而是你的心清不清淨,沒有罪心才會清淨嘛!你心中有沒有罪?我們到底有沒有慚愧?有慚就是對不起自己,有愧就是對不起別人。很多出家人也自稱慚愧僧,古人常講問心無愧,就是說他沒有對不起別人,但他不見得沒有對不起自己。你慚不慚愧?慚愧!你雖然沒有對不起別人,但是你對不起自己,因為你沒有「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因為你不明白你的生命,因為你不瞭解你是誰。古人講這句話境界已經很高,但探討起來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我們不要對不起自己,為什麼?你自己就是眾生,所以你要度你自己這個眾生,這是個重點。

東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國?】當然求生娑婆。你說娑婆有罪,去哪裡呢?這不是踢皮球嗎?所以這不是哪個地方的問題,不是〔東方〕也不是〔西方〕的問題,是你心的問題。很多人不喜歡掃廁所,就像在公司,有時候會分配清潔工作,有的人負責辦公室,有的人負責茶水間,有的人卻負責化粧室。「有的人負責佛堂,為什麼我要負責寮房?」你自己想想看,當你在掃廁所的時候,你就會提起這個問題。請問,大殿比較清淨還是廁所?不是地方的問題,是你心的問題。日本有個公益團體,專門給人家洗廁所,而且規定不可以用刷子,馬桶髒了,就用指甲去刮。人家只是公益團體,我們說世世常行菩薩道,只是會去買玉蘭花供佛,廁所卻不敢去,我們這樣的修行就是不圓滿,這跟沒有修行的人一樣,也是選擇他喜歡的,這個概念你真的要打破。就好像有的家庭主婦,不喜歡下廚房,你要突破那個油膩的概念,突破廁所污穢的概念,那是你心的問題。你要莊嚴佛淨土。佛淨土在哪裡?奇怪,你家廁所就不是佛淨土?把它莊嚴一下吧!

不要問求生哪裡。當然有的人沒有信心,你這樣跟他講他還是沒有方向,這時候你就要明確跟他講:「好,你去那邊。」就好像我有個學生,我跟他講:「你每天至少念三千句佛號就好。」他說:「古人不是說要念十萬句嗎?」我說:「不用,你就念三千就好了。你如果做得到,再來念三萬。」你們不要小看三千句,現在不是念多久的問題,是持續的問題。你們知道三千句佛號要念多久嗎?正常的速度,你念一句幾秒,念三千句佛號幾乎快三個小時。因為要念十萬句佛號,就念得很快,不如慢慢地念三千。不是多寡的問題,而是你念佛的品質要好,品質好你就得力。

凡愚不了自性,不識身中淨土,願東願西,悟人在處一般所以佛言:「隨所住處恆安樂】[凡愚]講的是一般的信徒,聽人家說念佛很好,他也想去念,但他卻從來不想精進地去突破、去瞭解,不知道如何明心見性,不看經典,也不聽法師講。不是笨跟聰明的問題,不是你聽懂聽不懂的問題,而是懈怠跟精進的問題,學佛只要是懈怠就一事無成。所以你針對一般人談,他沒有辦法瞭解這個問題。例如我的俗家,就像是宗教博物館,我大哥是一貫道,二哥是天帝教,大姐是無神論,二姐護持佛光山,三姐護持青海無上師,大姐夫是蓮生活佛聖院,我爸爸在神宮裡當委員,我媽媽是人家帶她去哪她就去哪。你會問我:「師父,你回家有沒有跟他們講?」我在家裡排老么,我要跟他們講什麼?!就只是跟他們聊天。問題是,這裡面只有我才可以周遊列國,就是說我跟誰都能夠合得來,他們之間有些人合不來,我家好像八國聯軍。有的人真的不知道這是心性的問題,你說要怎麼講?我只能夠跟他們講,多念佛,念佛有什麼好處,但總不能說:「你要從心性下手。」就只能隨順他們自己的因緣。我們這一代的父母親應該都沒有讀多少書,他只要跟佛結緣,願意念佛,我們就跟他們講一些道理。但是道理再怎麼講都沒有辦法講到自性,因為這個部份對一般人來講很抽象。就好像我們現在在讀大乘佛法,都知道佛性的概念,聽多了,聽得耳朵都長繭了,但根本就不懂,全憑猜測跟想像,像瞎子摸象,摸到大腿就以為像大腿,摸到身體就以為像一面牆,只是各憑想像,各懷鬼胎,「見性」對於我們來講太遙遠了,所以很多人〔不識身中淨土〕。[自性〕、〔身中淨土,]就是清淨的佛性。一般人只知道心有煩惱,卻不知道在心煩如麻當中,有一個清淨的佛性。他不能體會,我們只能夠權巧方便跟他講:「當你起煩惱的時候,你可以念…。」一般沒有宗教信仰的人,你講觀世音菩薩幾乎大大小小都能夠接受,你不要叫人家念地藏王菩薩。然後講:「你在念他的時候,觀世音菩薩就會來安慰你。」用一般人會懂的概念跟他講,我們只能談到這裡。認識字的我們才會送書給他看,但是有人不看,他只願意抄《心經》,他卻從來不瞭解自己的心,從來不瞭解《心經》。

有一天,我們一個學生帶個朋友來,人家是著作等身,他是抄經的經文已經等身了,他什麼經都抄,佛經也抄,四書五經也抄,連《紅樓夢》也抄。我問:「你為什麼會抄經?」他說:「睡不著。」這樣居然能夠抄到等身,實在是不可思議。你說他誠心,他也不是誠心,他只是睡不著,你是要用什麼話來形容他?說他無聊,還是說他奇怪?還是說:「你已經抄那麼多了,難道你在抄的時候都沒有什麼感覺嗎?」所以,不是你一直看就有感覺,而是你的潛意識想要瞭解才有用,否則縱使你每天看都沒有用,因為我們心中有一道無形的牆。[願東願西,]有的人不從自性下手。〔〕就是東方琉璃世界,〔西〕就是西方極樂世界,〔願東願西〕的意思就是求身外淨土。明白這個道理的人,在哪裡都一樣,你真的願意世世常行菩薩道,你就要真的懂這個道理,而不是人家念什麼,你就跟著念什麼。你真的要瞭解,真的要有〔〕力。〔所以佛言:「隨所住處恆安樂〕就是隨遇而安,在哪裡他都能夠安住他的心。

史君!心地但無不善,西方去此不遙;若懷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難到。】[心地但無不善,]行十善。《六祖壇經》雖然是頓悟法門,但他還是權巧方便教你從十善下手。有一本經叫《十善業道經》,你們自己回去要看一下,《十善業道經》告訴你修十善有什麼利益,這一本經是從利益的角度來跟你講,你修十善是因,得到什麼利益是果。《地藏王菩薩本願經》是談罪惡,你造什麼罪就得什麼惡果。每本經都從不同的角度來談,如果你要人家讀經典,你看那個人是比較喜歡利益,還是害怕惡的果報而為他介紹,每一本經事實上有它的用法,你自己要會用。就像我們要講《涅槃經》之前,我講引言,要講三個月,因為如果不從這裡講,大家學很久也沒有用,沒有辦法落實就是空談,是沒有意義的。要教大家怎麼去落實,尤其我們的學生已經聽過大乘經典,對於「性空」有些概念了,但是對持戒的概念很薄弱。不是我們學生這樣,所有的道場都一樣,沒有幾個人要持戒的。你不懂持戒就沒有辦法「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那後面就不用談。

你的心沒有〔不善〕之念,是什麼意思呢?如何達到〔無不善〕呢?就是要透過行十善,讓你自己〔無不善〕,這是最直接的方法。如果你不除那些不善之心,你想單靠一句「阿彌陀佛」,甚至一直想「十念也可以往生」,你這個樂透是不會中獎的,也就是說,最後念十句也可以往生,那等於是中到樂透。為什麼?第一個條件就是那個人沒有接觸過佛法。你不要以為現在接觸佛法,懈怠墮落沒關係,等到快往生的那一刹那,再來專心念十句「阿彌陀佛」就可以了。當然不是這樣,我們這班人都不適用,因為我們已經聽到佛法了。一個人一輩子都沒有聽過佛法,他的福德因緣並沒有很好,為什麼最後要往生的那一刹那才有個善知識出現?這樣的機率高不高?阿彌陀佛是很慈悲發這個願,但問題是這輪得到你嗎?接著你要問:「韋史君為什麼問六祖這個問題?」因為他看到有人這樣念佛,但言行並不善。我們今天也有這樣的人,這不是念佛的錯,是你自己沒有修!最起碼你要明白做人的道理,做個好人你都做不到,阿彌陀佛再慈悲想幫你也沒有辦法啊!難道釋迦牟尼佛不慈悲嗎?他很慈悲,我們還是坐在這裡,這證明你自己不好好修,連釋迦牟尼佛也幫不了你。

本文出自 健康醫藥 – 遠離慢性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jean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